以下内容摘自:《人民日报》
纵观中医药古籍对灵芝的记载以及古今灵芝应用的历史,凡是违反科学、不实事求是地评价灵芝的效用,夸大其药用价值,甚至神化灵芝的做法,均遭医药学家反对,并因此限制了灵芝的应用和发展。故科学地研究灵芝、合理地应用灵芝和正确地评价灵芝,应是医药学者的重要任务。
1、灵芝的药用价值
灵芝是担子菌纲多孔菌科灵芝属的真菌,常用其子实体,是一种药用真菌。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一书已把灵芝列为上品药物,即有效无毒的药物。该书详述了灵芝的分类、产地、性味、功用等,说明古代医学家通过临床实践早已认识到灵芝的药用价值,可惜的是此后由于道家、方士祈求“长生不老”,将灵芝神化,激起医学家的不满,加之当时灵芝较难得,因而限制了灵芝的应用和发展。
本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已成功地实现人工栽培灵芝子实体,甚至采用工业发酵的方法生产灵芝菌丝体及发酵液,为灵芝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方便。前我国药用的灵芝有赤芝、松杉树芝、紫芝等。
灵芝的子实体和菌丝体主要含有萜类、多糖类、肽类、甾醇、腺苷及多种无机元素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灵芝及其有效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镇静作用、强心作用、扩张冠状动脉和改善心肌微循环作用、降低血脂(胆固醇、甘油三脂)作用、抗实验性肝损伤作用、抗动物实验性肿瘤作用、拮抗放射线或抗肿瘤药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和免疫功能抑制以及拮抗应激、衰老和吗啡成瘾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等。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灵芝制剂可用于防治多种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失眠、高血脂症及冠心病、肝炎和白细胞减少症等。灵芝临床应用的疗效特点为:疗效产生慢,少则一周,多则数周方见显著疗效;在减轻或治愈主要临床症状和表现的同时,尚具有“扶正固本”作用,即使患者食欲增加,睡眠改善,体力及抗病能力增强;极少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在用药初期有口干、便秘等副作用,但多随用药时间延长而自行消失。
2、灵芝能否抗癌
近年来,抗癌中药的临床研究一直备受医学界关注,尤其是灵芝防治癌症的研究。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与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合用时,灵芝制剂对胃癌、肺癌、肝癌、结肠癌、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子宫癌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其疗效特点如下:提高肿瘤患者对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的耐受性;减轻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食欲减退等副作用;改善癌症患者的恶病质,提高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一些晚期癌症病人病情严重,濒临死亡,无法手术切除,亦无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的可能,经灵芝制剂治疗后,情况转好,可以进行手术、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
为什么灵芝制剂对癌症有上述疗效?这要从灵芝的抗肿瘤研究说起。灵芝抗肿瘤作用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包括体内实验和体外试验。前者在给予灵芝制剂后,观察其抑制肿瘤生长情况,或观察荷瘤动物的生存时间;后者则在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上,观察灵芝制剂是否能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即所谓的细胞毒作用。大量实验结果证明:灵芝及其有效成分如多糖类和三萜类化合物等均无细胞毒作用,即不能直接杀死肿瘤细胞。但在接种移植性肿瘤的实验动物,口服或注射给予灵芝或其有效成分能抑制肿瘤生长,呈现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但抑瘤率不高,一般在50%—60%左右。
医学专家曾对灵芝及其所含的主要有效成分的抗肿瘤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发现灵芝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增强T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促进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2和3及肿瘤坏死因子的生成及其基因表达。最近,医学实验还证实,在体外试验时,灵芝多糖不能直接抑制或杀死人白血病细胞和小鼠肉瘤细胞,也不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但可通过作用于免疫细胞如小鼠脾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如白介素2、干扰素Y、肿瘤坏死因子α,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这些实验结果均指出,灵芝及其有效成分确无直接细胞毒作用,但可通过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而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因此发挥抗肿瘤作用。
3、正确选用灵芝产品
灵芝产品种类繁多,有生药材,有药用灵芝制剂,还有健康食品和饮料等,消费者应根据需要选用,并辨别真伪。用灵芝防治疾病,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由于灵芝有“扶正固本”作用,久病体虚者、老年人适当服用灵芝制剂,可增进健康。
1995年,在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学者的倡议下,组建了国际灵芝研究会,以期在世界范围开展灵芝的研究和应用,造福于人类。为此,我们更应加强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来研究灵芝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机理,保持我国灵芝研究在国际上的先进地位,发扬光大中医药宝库中这一瑰宝。